内部控制制度的法规依据
内部控制制度的法规依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内部控制法规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发达国家,如美国。美国反虚***财务报告委员会下属的发起人委员会COSO,在90年代为了应对金融欺诈问题,推出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并行的报告。这份报告为我国的内控体系法规提供了理论框架和编写蓝本。此外,美国的《独立公共会计师对财务报表的审查》和《审计准则公告第55号》也在内部控制制度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中国,内部控制法规的建设和发展也是近15年的事情。2008年,五部委颁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是我国第一部全国性控制规范,标志着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基本建成。随后,财政部于2012年颁布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提供了基本遵循。
我国的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在起草时,主要把握了以下三项基本原则:一是立足国情,实行创新,内部控制规范必须与我国企业所处的具体环境相协调,必须与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相协调,必须与企业经营管理实践相协调;二是全面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贯穿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覆盖企业及其所属单位的各种业务和事项;三是成本效益原则,内部控制应当权衡实施成本与预期效益,以适当的成本实现有效控制。
内部控制法规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内部环境,它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一般包括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内部审计、人力***政策、企业文化等;二是风险评估,它是企业及时识别、系统分析经营活动中与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三是控制活动,它是企业根据风险评估结果,***用相应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内;四是信息与沟通,它是企业及时、准确地收集、传递与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确保信息在企业内部、企业与外部之间进行有效沟通;五是内部监督,它是企业对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现内部控制缺陷,应当及时加以改进。
执行本规范的上市公司,应当对本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披露年度自我评价报告,并可聘请具有证券、期货业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对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审计的内容主要包括管理控制和社会控制两个方面,包括财务收支活动是否真实、合法,资产、负债是否真实、完整,以及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的审计等。
总的来说,内部控制制度的法规依据是多方面的,它既借鉴了国际上的先进经验,又结合了中国的实际情况,形成了既有中国特色又有国际视野的内部控制法规体系。
延伸阅读
参考资料为您提炼了 5 个关键词,查找到 22844 篇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