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保险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一、发展历程
1.起步阶段(1982年2003年):1982年,我国正式恢复农业保险经营。此时的农业生产模式从集体劳作转变为包产到户,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同时面对自然灾害直接影响到农户的个人利益,此时农业保险的需求就逐渐显露。中国人民保险公司首先从畜禽保险开始试办农业保险,主要是因为牲畜保险要比农作物保险简便易行。保险的发展势头很快,不仅涵盖了牛、马、猪、禽、鱼、虾等多种养殖业项目,而且粮、棉、油、菜、烟等多种农作物也先后纳入了各地的范围。
2.探索阶段(2004年2006年):2004年,我国农业保险处于试验不成功、主要承保人退出农业保险市场的低谷时期。农业保险要不要发展,能不能发展,向哪个方向发展,都是未知数。连续三年的“一号文件”,对农业保险提供了指导。自此开始农业保险有了明确的中央文件加持。
3.试验阶段(2007年2012年):2007年,“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按照***引导、政策支持、市场运作、农民自愿的原则,建立完善农业保险体系”,并提出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並明确提出“各级财政对农户参加农业保险给予保费补贴”。这一时期,有一场关于“政策性农业保险”和“有补贴的商业性农业保险”的争论,但是对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的问题各方并没有完全达成共识。
4.发展规范阶段(2013年2019年):2012年11月,国务院颁布了《农业保险条例》。之后几年的“一号文件”都是指导有关部门细化政策,特别是财政政策。这期间,国家实行大宗作物(棉花、大豆、玉米)的定价机制改革,***希望农业保险能为“价补分开”之后的大宗农产品,担负起价格和收入的风险保障的重任。特别是“期货+保险”的试点受到各方面的期待。
5.高质量发展阶段(2019年至今):2019年,“一号文件”提出“推进稻谷、小麦、玉米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试点”,加快建立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考虑到地方特色农业保险产品对地方***财政的压力,“一号文件”四次提到中央财政对地方特色农业保险产品实行以奖代补试点,这扩大了中央财政补贴的标的范围。
二、现状
1.保费收入:2020年我国农险保费815亿元,2021年15月农险保费累计3***亿元,增速远高于产险行业。20152021年5月中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情况。
2.政策演变:2007年财政部首次发布农业保险保费补贴管理办法,指导各省市开展保费补贴工作,提高财政资金的利用效率。自2007年以来,中央财政对农业保险的补贴比例、扩大补贴范围及作物,针对不同地区经济水平与财政实力不同调整补贴比例。2021年,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及东北地区补贴比例调整为45%,对东部地区为35%。同时省、市、县各级财政也提供相应的财政补贴。
3.保障深度和分作物发展:未来农业保险发展需从保障深度上寻求突破:我国三大粮食作物保障深度均为40%左右,不足美国保障深度的一半,亩均保额仅能勉强覆盖亩均产值的40%,对投保农户的保障十分有限。分作物发展不均衡:根据《我国农业保险保障水平研究报告》,2018年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如小麦、水稻、玉米的保障水平分别为26.5%、30.7%、26.9%,高于油、糖作物如油菜、花生、甘蔗的17.2%、8.8%、19.5%,分作物保障发展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4.机遇和挑战:尽管近年来洪涝、风雹、冻灾等自然灾害频发,但随着公司保险科技的应用和对重大灾害的提前部署,除2016年和2019年因洪涝、干旱灾害导致赔付率增至约80%外,赔付率总体稳定在70%左右,助力人保农险维持保本微利。行业试点将农业保险挂钩银行信贷,如江苏人保财险“农业保险贷”允许省内农户在无需提供任何抵押和担保的情况下向邮储银行申请贷款,由人保财险提供还款保障,同时为农户提供农业风险保障。此外,“保险+期货”的试点也正稳步扩大、创新型产品不断推出,农业保险未来可期。
三、发展趋势
农业保险作为一种风险管理工具,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其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例如在我国,据相关专家研究,早在明朝时期,就已经有了一些保险制度的雏形。现代农业保险在我国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初,在那个时期,我国的农业保险制度还处于起步阶段,各地开始试点开展一些小规模的农业保险活动。
追问
延伸阅读
参考资料为您提炼了 5 个关键词,查找到 76117 篇相关资料。